游客发表
我想,我们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,首要之事就是要使我们的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固定产业。
四是文士既已熙荡自喜,又耻不习经典,于是有常州今文之学,务为瑰意眇辞,以便文士,代表人物为武进庄存与、阳湖刘逢禄、长洲宋翔风等人。1897年4月在上海时务报馆中,章太炎因反对建立孔教,反对将康有为尊为孔教的教皇,尊为南海圣人,批评这么做有煽动教祸之虞,而与康门弟子发生激烈冲突。
又如王柏删《国风》三十二篇,许谦疑之,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)。这就是所谓道德的宗教,是一种人文教。康有为主要利用公羊三统三世说附会进化论,将孔子尊奉为托古改制的救世主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,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。《易经·贲卦·彖辞》上讲:刚柔交错,天文也。
有清一代儒学发展的总态势,章太炎在《訄书·清儒》一文中作了相当准确的概括。新知识和新价值观念的建立,都坚持以人的实际生活为中心、充分尊重历史实际联系,须臾不离中国社会的实践。士大夫之无耻,是谓国耻22,知耻而廉,廉则洁身。
后人尊称他为亭林先生。而顾炎武却引证一个说法:华夏之夏,起于唐之夏州,只是地域概念。如说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,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。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、史学家及语言学家,与黄宗羲、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。
前者强调,做人一生学习中,向自然学,向社会学,向民众学。因此不免具私欲、私念及私利之心,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、人之本性。
明亡清兴,随着大一统格局的形成,天下一家思想成为主流。顾炎武的这句话值得探讨。为此,顾炎武一再告诫:所恶于兴利者,为其必至于害民也。31顾炎武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有思想建树,如他揭示分封制与郡县制并非冰炭不容,而可取长补短,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思想。
强莫过于秦,也没有把秦国视为天下。人之有私,固情之所不能免矣。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也。) 32张岂之:《中国思想文化史》,北京 :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,第417-423页。
释贤而用不肖,国之不祥也。提要:顾炎武天下一家思想,克服华夷之辨理论的消极性,主张天下一体,催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与化育。
裔,本义为衣服的边缘,这里喻指边疆夷狄。注释: 1钱穆 :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上册, 商务印书馆 19 9 7 年版,第144页。
顾炎武在一个时期内受华夷之辨论影响,是想以此思想为抗击清军入关的理论武器。1997年,北京图书馆出版《顾亭林先生年谱三种》。以无本之人,而讲空虚之学,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。顾炎武既说士子率先知耻而修行正身。这个知是知道,明悟道理。就是说,我为你把这个问题都考虑周全了,仰俯首天地犹有四季变化,作为天地中人何不应时而变呢?又何必耿耿于杀父之仇,而重操守气节呢?顾炎武说:坊间传诵山涛之言,以为明言,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於率天下而无父者也。
亡国与亡天下奚辨,曰:易姓改号谓之亡国,仁义充塞而至於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在说完上面这个案例之后,顾炎武作了结论性的发言:知保天下,然后知保其国。
目击世趋,方知治乱之关,必在人心风俗。) 6陈少明: 《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》,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, 第39页。
顾炎武对社会生态考察尤深。就本质而言,存天理,灭人欲,就是铲人之常情,除人之本性。
保天下,方可保国家,保国是朝廷君臣自己的事情。22顾炎武:《日知录·廉耻》。顾炎武又论:(礼义廉耻)四者之中,耻尤为要。意思是: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文明去改变蛮夷的,没听说过被蛮夷改变的 《左传》则云:裔不谋夏,夷不乱华、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
世上有可耻者,也有不可耻者。14顾炎武:《日知录·管仲不死子纠》。
又说丈夫志四方,有事先悬弧,焉能钧三江,终年守菰蒲。这个知是知识,增长见闻。
士而不先言耻,则为无本之人;非好古 而多闻,则为空虚之学。引梁启超著、朱维铮校注:《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》,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版第164页。
口问手记,有疑问则取书对勘。参见:《顾炎武: 开启清代朴学思潮第一人》一文。弃老而取幼,家之不祥也。顾炎武认为:天下由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组成。
23 顾炎武立此言论,意在一己言志,也为劝导天下:博学以文,行己有耻。中华一体、天下一家观念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,也是一个政治概念,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实际。
《蜀中广记》对《四川土夷考》有大量引用。(瞿林东:《顾炎武的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——读〈亭林文集〉郡县论及相关诸论书后》 ,《苏州大学学报》2013.5。
圣贤避让,愚人为官,天下混乱。26 他有如下的言论:世上贤者皆云,民为国基,谷为民命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